終于“揚眉吐氣”了一次。這大概是昨天新能源投資者最真實的心理寫照。

4月26日,跌跌不休的新能源暴力反彈,“風光鋰儲氫”全面爆發,個股掀起了漲停潮,新能源賽道指數表現亮眼。當日收盤,中證新能源指數上漲5.22%,光伏產業指數上漲6.51%,中證新能源車上漲4%,風電產業指數上漲3.38%。在市場存量資金蹺蹺板效應下,前期漲幅較大的芯片、TMT等行業則回調幅度較大。

那么,低迷已久的新能源大漲,會是“一日游”行情嗎?后市的行情又能否持續?

先說結論,短期市場不可預測,但是我拍一個新能源會有階段性的反彈行情。

先看消息面,進入4月末,市場迎來了年報和一季報的密集披露期,近期大盤和賽道的表現都和上市公司的一季報表現密不可分。4月25日的大跌就與醫藥、鋰電、半導體等賽道內明星股業績的暴雷密不可分。而從近期來看,新能源賽道內企業業績表現有喜有憂,光伏產業中硅料龍頭通威股份、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等一季度業績都大超市場預期;新能源產業的龍頭股寧德時代一季度業績同樣超市場預期。雖然同樣有江特電機、長遠鋰科等上游鋰電企業業績的大幅度下降,但龍頭企業的超預期表現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前期市場對于新能源賽道的過度悲觀預期。

上游鋰鹽價格近期也同樣表現出一定的利好。電池級碳酸鋰從2022年11月高點近60萬/噸的價格,一路暴跌至近期的18萬元/噸,但近幾日碳酸鋰價格明顯開始企穩回升。據上海有色網消息顯示,4月26日,國產電池級碳酸鋰報價上漲2500元至17.9萬元/噸。而從當前的價格水平看,已經逐漸接近部分企業外采鋰礦石制備碳酸鋰的成本,進一步下跌的動力也在減弱,這對于上游鋰產業鏈企業來說,顯然是一個不錯的消息。

其次,從新能源產業今年的市場需求來看,可能并沒有市場前期預期的那么悲觀,特別是光伏裝機需求,目前央國企組件集采量、價等多方面均超預期,下游的企業調研也顯示,四月和五月產業鏈排產及產出繼續提升,結合一季度光伏龍頭高速增長的業績,光伏產業全年的利潤實現都有望上移。光伏的超預期也提振了新能源的市場表現。

再次,新能源存在一定的超跌反彈需求。整個新能源賽道在經過2022年4月到7月的一波上漲后,至今已連跌9個月,期間除了2022年末至春節期間小幅反彈15%外,基本呈一路下跌的走勢,中證新能源指數最大跌幅達40%,與2021年11至2022年4月期間最大45%的跌幅相差無幾。

估值更是跌至了歷史最低位,無論是中證新能源指數近兩年、三年、五年還是成立以來的歷史估值分位點,PEttm均跌至最歷史最低位置,目前中證新能源指數PEttm僅17.2x,遠低于創業板指32x的水平。

在一季報新能源企業盈利超預期的情況下,新能源存在一定的估值修復需求。這種估值修復的需求,或許將驅動新能源指數迎來一波小幅度反彈。

最后,行業比較邏輯下,新能源或許會有一定的資金回流。近期市場的表現和年報、一季報高度相關,從目前已經披露的業績情況來看,科技板塊普遍性不及預期。例如芯片封測巨頭長電科技Q1凈利潤同比下降87%;AI大妖股海天瑞聲Q1凈虧1360萬,營收同比下降約40%,凈利潤同比下降244%;佰維存儲Q1凈虧損1.26億元,營收同比下降約40%,凈利潤同比下降900%;曾經的鋰電大牛股江特電機Q1凈利潤5064.8萬元,同比下降92.39%;長遠鋰科Q1凈利潤92.9萬元,同比下降99.69%。

同樣的不及預期,新能源賽道企業尚且盈利。同樣的業績大跌,中證新能源指數PEttm目前僅為17x,而中證全指半導體指數PEttm為57.7x,中證人工智能主題指數PEttm為70.4x。

這些因素的集中釋放,可能是短期內新能源賽道止跌反彈的原因。但是相比于短期,中長期新能源的表現也許更值得審視。

第一,從2023年全年來看,新能源賽道是存在預期差的,在《新能源被錯殺了嗎》一文中,我們曾經詳細闡述過這種預期差,包括超預期的光伏裝機、前期被過度反饋的海外政策影響、新能源車需求的下降被過度定價、碳酸鋰價格的超預期下跌。在當前市場存量資金博弈的情況下,新能源被抽血,倉位轉至TMT、中特估等賽道,但是當經濟復蘇開始走強、新資金逐漸入場時,估值極低、盈利增速不低且公募倉位已經降低的新能源賽道,也會重新得到部分資金的青睞,估值修復和盈利能力增長帶來的新能源指數修復或許不會有2020年和2021年那樣瘋狂的行情,但同樣值得關注。

第二,在眾多的行業賽道中,新能源的長期前景仍然被高度看好,長期空間十分廣闊。在這樣的長期前景下,新能源下跌有底。如果從需求去看,新能源是全球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爭之地,也許中間會受到地緣政治因素、供給格局的影響而變化,但長期的需求是確定無疑的,發達國家如歐盟、美國都在制定強力的鼓勵新能源發展政策。中國目前在新能源各個賽道中均處于技術領先地位,除了國產的能源轉型需求外,海外發達國家、廣大發展中國家市場需求的想象空間極大。對于國內這樣一個技術領先、未來需求無限的行業而言,很多機構都給予了長期的目標。一季度公募倉位的變化也一定程度能說明這種趨勢,雖然有基金經理割新能源轉戰TMT,但同樣有很多基金經理逆勢大幅加倉。

同時,對于當前內卷到極致的新能源車而言,同樣如此。新能源車產業鏈成本的下降,只會進一步替代燃油車,雖然國內新能源車月度滲透率已經超過30%,但從存量看,國內新能源車保有量僅僅占比不到5%。美國2022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僅6.4%,2022年歐盟新能源車滲透率達23%,但2022年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14%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,新能源車產業鏈仍然是星辰大海。對于光伏同樣如此,光伏每一輪技術進步導致的供給側出清,都會進一步的提升市占率。對市場的影響,都會在下一波技術產業化后得到修復,再創新高。

【注:市場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在任何情況下,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,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。除專門備注外,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】

本文由“星圖金融研究院”原創,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