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北森控股(HK :09669)披露發售公告,于3月30日開啟招股,招股時間為2023年3月30日至4月4日,預計將于4月13日在港交所上市。本次上市,北森控股計劃發售804.40萬股,發售價為29.70港元/股,募資約2.39億港元,總市值約為212億港元。

此次上市,北森控股仍算得上是“迷你型”IPO,合計發售數量還不到1000萬股。在此之前,北森曾在新三板掛牌,對應的證券簡稱為“北森云”。而在2018年,北森云則從新三板摘牌,原因是“新三板的交易活動及品牌知名度未必能滿足預期”。

和港交所的交易活動相比,新三板可以說是不值一提,但也與對應公司存在較強的關聯性,小型公司同樣難以得到認可。而此次在港交所公開發售,北森控股并未獲得基石投資者的認購訂單。

據貝多財經了解,北森控股的全稱為北京北森云計算股份有限公司。天眼查信息顯示,該公司的前稱為北京北森測評技術有限公司,成立于2005年5月,注冊資本為5580.5203萬元,法定代表人為王朝暉,股東包括王朝暉、紀偉國等。

截至目前,北森控股尚未實現盈利,據招股書披露,北森控股2019年至2022年3月31日止財年分別實現收入3.82億元、4.59億元、5.56億元和6.80億元,凈虧損分別為6.91億元、12.67億元、9.40億元和19.09億元。

而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6個月,北森控股的收入則約為3.51億元,2021年同期約為3.13億元;凈虧損為1.62億元,2021年同期的凈虧損為8.20億元。不難看出,北森控股的收入保持增長態勢,卻暫未實現盈利。

2019年至2022年3月31日止財年,北森控股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的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約為1.67億元、2.51億元、1.21億元和1.64億元。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6個月,其經調整凈虧損為1.52億元,2021年同期則為8001.0萬元,虧損同比擴大約90%。

北森控股在招股書中解釋稱,主要由于其在戰略上優先考慮規模及地域擴張、客戶增長及參與度、產品開發及創新,而非短期盈利能力,以抓住中國新興且快速增長的云端HCM市場中的機遇。

北森控股認為,該等投資對于為其長期可持續增長建立顯著競爭優勢屬必不可少。此外,北森還擬持續投資升級一體化云端HCM解決方案,提高其技術開發能力并加大客戶獲取及留存力度,以推動長期盈利能力。

同時,北森控股在招股書中還稱,因其長期增長戰略,在往績記錄期間,該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況,且預期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財年產生更多及重大虧損凈額及經營現金流出凈額,且可能無法短期內開始盈利。

據招股書介紹,北森控股分別于截至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及2022年3月31日以及2022年9月30日錄得累計虧損人民幣11.00億元、23.67億元、33.08億元、52.16億元和53.79億元。

另外,北森控股的毛利率有所波動。2019年至2022年3月31日止財年,北森控股的毛利率分別為60.6%、59.8%、66.4%和58.9%。而在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6個月,北森控股的毛利率則為54.0%,較2021年同期的60.4%減少6.4個百分點。

招股書顯示,北森控股的整體毛利率由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財年的66.4%下降至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財年的58.9%,其中專業服務業務的毛利率由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財年的42.6%下降至2022年3月31日止財年的21.0%。

成立至今,北森控股曾獲得多輪融資,投資方包括經緯創投、紅杉資本、元生資本、高盛、中金公司、春華資本等。據招股書披露,北森控股于2021年4月獲得2.6億美元F輪融資,投后估值約為18.6億美元,每股成本為24.3658美元。

本次IPO前,北森控股創始人、董事長王朝暉通過Zhaosen持股11.86%,執行董事紀偉國通過Weisen持股11.80%。同時,王朝暉通過員工持股平臺Senyan International持股4.49%。上述股東組成一致行動人,構成北森控股的單一最大股東集團,合計持股約28.15%。

另外,經緯創投通過Matrix China Entiteies持股15.54%,通過Matrix Cayman Entities持股5.31%;紅杉資本通過Max Woods持股9.37%,通過Sequoia Entities(包括SCC VIISCC VI)持股2.84%。

同時,元生資本通過Genesis Capital持股8.27%,通過Beis Investment持股3.57%;深創投持股7.99%,軟銀持股6.00%,高盛、中金公司、富達國際、春華資本等也是北森的投資方或股東。